城隍廟的平面為典型的連續式山牆三殿式廟宇,它應是閩南悠久傳統之形式,台南的祀典武廟也屬於此型。連續的山牆高低起伏成為其造型上的的最大特色。同樣的,法蓮寺也屬於同類型的兩殿式,前後殿皆採等寬之三開間。比較罕見的則是南畔的護室,雖自成格局,有自己獨立的門樓與內院,但又呈現護室之態,附屬於法蓮寺,闢門廊與法蓮寺正殿相連。

隍廟三川殿面寬三間,進深亦得三間,前後用四柱。前後留步口廊,前「點金柱」與門扇結合,成為「封柱」。這種排柱法屬於較精簡之做法。他的屋頂為牌樓式的「重簷」,明間略高於左右次間,使正面簷口線中高旁低,頗富於變化。

州惠安一代常見此形式,具目前實例,清初所建台南祀典武廟仍作「單簷」,光緒年間所見彰化元清觀為牌樓式升簷之較早實例,王益順早期作品惠安青山宮亦屬升簷式,或可推斷此種形式盛行於光緒與民初。升起明間,那麼左右次間的桁木自然要降下插入柱身,惜被藻井及平闇所遮蔽,未得一見。

隍廟三川殿之大木結構最主要特色為八角藻井(蜘蛛結網)與平闇天花,為王益順在台灣繼1919艋舺龍山寺之後的傑作,與龍山寺前殿木構手法相近。唯一不同的是城隍廟前後步口皆用平闇,龍山寺後步口用「捲棚」。

灣一般寺廟古建築多用偷心造插栱 ,但城隍廟三川殿出現許多的「計心造」斗栱,斗栱縱橫交織,蔚為大觀,此亦屬其大木結構之重要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