隍廟與法蓮寺庇連,兩廟並立在台灣甚為常見。但在法蓮寺左畔另有一座護室,此種格局顯然為罕見。這組護室包括了入門樓及過水亭,自成一格。從法蓮寺側門可通,真可謂柳暗花明,別有洞天。

室的建築在1918年地圖並未出現且文獻亦未提及,推斷應為1924年大改築時所增之物。其功能僅作為城隍廟與法蓮寺之休息室,因此利用過水亭旁小天井佈置水池與花台,鬧中取靜,頗有小庭園之意境。細觀其圍牆與水車垛,皆飾以詩文佳句,更點綴了護室小院優雅恬靜之美。

室在建築設計上出現了幾項特點,包括入口門樓以歇山「四重頂」為之,前簷施四顆吊筒,正面悉為石材,其用材與施工之講究程度,非台灣其它寺廟之護室所能及。其次,在天井內設置一座過水亭,連接護室與法蓮寺側門,使護室的空間產生正面及側面兩種性格,既可獨立起來自成格局,亦可附屬於法蓮寺。

室的大木結構屬於典型的泉州風格。屋架坡度和緩,「束木」及「束巾」造形簡潔,用「木瓜筒」,「通樑」較細,皆其特色。值得注意者是過水亭用柱之制,只用兩根,另一邊搭在護室壽樑之上,亦可視為一種「減柱造」,減柱之後,增加了空間的利用。